" />" />
關注我們: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
首頁 > 資訊 > 管理

供應鏈:大并不是偉大

文: | 2021年第六期 (0) | (0)

高復雜度

這些巨無霸動輒有幾十個產品線,每個產品線下面的產品種類就更多。啥都做,啥都做不好。其根源,是在發(fā)展過程中過度分散經營,不能集中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集中精力與分散經營本身是一對矛盾體:企業(yè)一般都是因為側重主業(yè),做得好而變大,市場價值升高(這時的“大”有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它確實做得比競爭對手好);但變大后,股東就驅使公司多樣化,以減輕風險,于是就走上變龐大的路。

主業(yè)發(fā)達,企業(yè)的資金一般都很充裕,管理層也面臨壓力,因為他們得為閑散資金找出路,總不能老放在銀行里。于是就向別的領域發(fā)展。有錢,有人,有客戶群,決定做什么容易,決定不做什么難,這也是很多大公司的共性。再加上分部、部門的局部利益的驅動,一個又一個的項目、產品就上馬了。但是,公司已經很大,官僚機制復雜,產品開發(fā)速度、成本結構往往比不過那些專一產品的小公司,于是就樣樣都做, 樣樣都做不好,掉入大公司的陷阱。


產品線數(shù)量失控,導致供應鏈高度復雜

一個公司的供應鏈總有個基本平臺,例如同一套生產、倉儲、運輸、分銷渠道等,這是實現(xiàn)規(guī)模效益所必須的。運營層得在基本框架上支持多種產品,而產品復雜度高,產品之間的搭接很小,那就只有定制,給現(xiàn)有的供應鏈系統(tǒng)、流程打上各種各樣的補?。欢ㄖ频慕Y果就是越來越復雜;復雜的結果就是效率越來越低;沒有效率就沒有競爭力。

看看那些曾經偉大過的公司,從偉大轉為龐大,八成

歷了這個過程。偉大如英特爾者,也逃不過這一劫。2005年前后,AMD打得英特爾滿地找牙的時候,正是英特爾在多個領域樂此不疲的時候。在硅谷,我當時聽英特爾一位叫Don MacDonald的副總裁關于數(shù)字家庭的報告,深感英特爾的觸角伸得可真夠長。結果沒過多久,英特爾就開始動刀,砍掉一些非主營業(yè)務,解雇了10500人(總員工數(shù)的10%),集中力量應對AMD的挑戰(zhàn)。然后就是AMD的股票一路跌下來,英特爾又過了幾年好日子。

在運營層面,供應鏈的高度復雜度體現(xiàn)為庫存高、交貨時間長、反應欠靈敏、客戶服務水平一般、供應鏈產能過剩。一句話:都是沒效率的體現(xiàn)。拿半導體制造設備行業(yè)來說,應用材料是行業(yè)老大,每年營收在100億美元左右,典型的巨無霸,啥都做,啥都做不好。它的庫存周轉率是每年3.6次。相應的,競爭對手如泛林研發(fā)(Lam Research,也是我的老東家) 當時的規(guī)模只及應用材料的五分之一,卻是相應產品領域的佼佼者,庫存周轉在6.3次(2007年數(shù)據(jù))。這個行業(yè)的庫存成本是30%左右,應用材料的庫存動輒是十幾億美金(他們以前“搞運動”清理庫存時,動輒就注銷幾千萬美金的庫存), 想想光這庫存就壓了多少資金,帶來多少成本!這也是為什么2003年,兩者的股價都在十幾美金,前者一直在低位徘徊, 直到2018年才達到56美金;而后者則一路飆升,直到189美金

(2018年2月21日)。


庫存是企業(yè)運營水平的標尺

產品線數(shù)量失控、供應鏈高度復雜為高庫存定下基調;供應鏈的低效率,例如產品質量低、響應速度慢、供應商群膨脹等則為高庫存推波助瀾。有趣的是,高庫存并不意味著高客戶

服務水平。為什么?相信干過這行的人都知道,庫存高,往往是因為放著太多用不著的東西;用得著的呢,往往沒有。這就是庫存控制中的墨菲定律:有用的沒有,沒用的很多。

原因呢,計劃上的先天不足,比如計劃流程混亂、計劃方法欠佳,以及執(zhí)行上的拖泥帶水,比如供應商的交貨不準時、質量不穩(wěn)定、生產部門進度計劃頻頻改變。計劃與執(zhí)行成為一對負循環(huán):計劃差,就得靠執(zhí)行來彌補,比如時常催貨,結果擾亂原有的執(zhí)行計劃,導致總體執(zhí)行更不可靠;執(zhí)行不可靠, 計劃就得考慮更大的富裕系數(shù),結果就是庫存膨脹,更加彰顯供應鏈的產能瓶頸,結果導致整個供應鏈過激反應,系統(tǒng)增加庫存。等到大家緩過氣來,發(fā)現(xiàn)都坐在一堆多余庫存上,于是就開始減庫存。同樣由于計劃上的先天不足,減庫存減過了頭,造成短缺,惡性循環(huán)重新來過。

大公司,行為保守,庫存一旦加上去就很難拿下來:加上去時已經得到批準,是“合法”的,庫存高是高,但不會有人

拿你怎么樣。但拿下來,則可能有風險,為公司節(jié)省成本不一定能得到回報,而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有人找麻煩(聽過庫存控制中的另一“墨菲定律”沒有:放著的時候沒用,拿掉的時候就斷料)。這在那些內部山頭林立、部門之間關系不融洽的大公司更是如此。結果是那些行將就木的巨無霸們,供應鏈的一端守著一堆用不掉的零部件,另一端守著一堆賣不掉的貨,整個就是一個垃圾倉庫。

庫存是放上去容易、拿下來難,公司的流程、制度也是。大公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解決方案了,就是在現(xiàn)有的系統(tǒng)、流程和規(guī)章制度上打繃帶。后來問題沒了,但這些“繃帶”還留在那兒,讓供應鏈更低效。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新產品剛投產時,供應商的生產流程不穩(wěn)定,次品率較高。作為解決方案,公司的質量部門要求供應商在生產流程中加入多個檢驗點,搜集各種數(shù)據(jù),做各種分析。后來產品質量穩(wěn)定了,質檢流程還是照舊,因為誰都不愿承擔“萬一出了問題”的風險。這種避險心理是大公司的通病,也是供應鏈越來越低效的一個原因。

圖片15.png

對于本土企業(yè)來說, 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發(fā)展后, “大”已經不是問題,“龐大”成了問題。特別是大型的國企、央企,迷信重資產運作,公司、供應鏈龐大不堪,資產回報率一路走低,異常低下,比如在2012年只有4%左右,跟銀行存款利息差不多。這是個大問題,其解決方案在供應鏈運營和管理上,在我的藍皮書《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中有詳細的探討。

龐大是表面現(xiàn)象,龐大的后面是復雜,而復雜則是真正的問題所在。為了生存,巨無霸們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成功了,大公司就重回偉大公司的行列(例如IBM);不成功,則成為下一個并購對象??偟膩碚f,從偉大到龐大的多,從龐大重回偉大的少。而其關鍵措施就是聚焦核心業(yè)務,降低產品和組織的復雜度,比如收縮產品線,砍掉過多的不盈利的產品; 縮減供應商數(shù)量、集中采購;關停并轉生產設施,砍掉多余人員。簡化了組織和產品線,才能降低流程的復雜度,提高流程效率,集中精力做價值最高的事。

機構精簡是降低復雜度的一大舉措。大公司就如“ 大樹”,得定期把枝枝椏椏修一下。在北美,大公司的重振大都由裁員開始。公司大了,人浮于事,事浮于人。人再多,總會有足夠的事做;錢再多,總會有各種項目花出去。閑人越多, 效率越低。為什么?閑人們?yōu)榱俗C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就給別人制造出很多麻煩來,比如把自己千方百計設計到流程中,層層“把關”;為了證明自己忙,做事反倒拖拉,一天能完成的,非用兩天、三天不可。難怪美國有句話,說如果你想把一件事兒給結了,就交給個忙人吧。

大公司里,不管業(yè)務多忙,總有大批的閑人?;蛟S有點極端,在我個人看來,不管任何時候,砍掉5%、10%的人都不會有什么大影響,反倒讓公司的效率更高。在硅谷,我經歷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裁員,一次是2001年后的網絡泡沫破滅,比如

我所在的公司從5000余人一路砍到2000人不到(我是在裁員結束后進入公司的,但還是切身感受到大幅裁員的影響);另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高科技公司的大幅裁員,有些公司高達百分之二三十。裁員的結果是生產效率不降反升, 而且是大幅上升。就美國整體而言,這兩次大型的衰退之后幾年,生產效率都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公司的盈利也達到歷史高點, 這也是美國能夠從衰退中快速恢復的關鍵。

遺憾的是,不管是裁員還是砍產品,都是極端行為。在沒有壓力,特別是外來壓力的情況下,管理者鮮有動力來做這樣的大手術:都知道是閑人,但花的是公司的錢,我來惹這人干嘛?再說閑人也不是百無一用啊,有些事還是可以給你做的, 總比你自己做要強。都知道有些產品不盈利,只能讓供應鏈更復雜、成本更高,但每一個產品后面都有后臺,都站著一個老總,這就如每個孩子都是有爸媽生出來的一樣。你把他的產品給砍了,他的團隊自然就不要了;沒了團隊,要他這老總干什么?他不跟你拼命才怪了。這些都是產品、組織的復雜度過度膨脹的根源,而且跟公司的規(guī)模、所有制、國別并沒有多大關系。

但你不從產品、組織入手,又絕無可能解決這復雜度的問題:產品的復雜度決定了組織、流程和供應鏈的復雜度,因為復雜的產品線需要復雜的組織、流程和供應鏈來支持;組織復雜,在部門利益和閑人們的驅動下,公司的流程只能越來越復雜,效率越來越低下。這些都是大公司病,要解決,需要技巧,更需要決心;與其說是個技巧問題,不如說是個決心問題。這就如壯士斷臂,決心永遠大于技巧。

對于本土的大型國企、央企來說,一沒決心,二不懂技巧,注定是很難“瘦身”,構建偉大的公司和供應鏈。對于非國有企業(yè)來說,有決心,但還在摸索方法論。假以時日,他們一定會做得更好,但如何縮短學習曲線,降低試錯成本,是擺在這些公司面前的一個共同課題。


注:劉寶紅,供應鏈管理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chuàng)始人,美國亞利桑州立大學MBA。。他的暢銷書包括《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十多年來,他一直在美國研究和實踐供應鏈管理,經常往返于中美之間,培訓本土采購、計劃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幫助本土企業(yè)提高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水平。如欲聯(lián)系他,可電郵bob.liu@scm- blog.com,或訪問他的網站(www.scm- blog.com)查詢最新培訓信息。

圖片16.png

掃描二位碼,分享更多“管理”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控制與傳動周刊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雜志訂閱

填寫郵件地址,訂閱精彩資訊:

雜志目錄

更多往期雜志

關注我們: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

友情鏈接:

紙質雜志

給我們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