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產的軟件工程師斯科特·哈桑(ScottHassan)創(chuàng)辦了一個專注于機器人的研究實驗室,名叫柳樹車庫(WillowGarage)。此后他自己掏腰包,每年向實驗室投資約2000萬美元,聘請了數十位世界頂尖的機器人工程師,給他們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的環(huán)境,鼓勵他們多多嘗試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柳樹車庫開發(fā)的一種操作系統(tǒng)在機器人產業(yè)的大多數領域已經成為業(yè)界標準。它所培育的多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先后被包括谷歌在內的科技公司收購。
不過關于柳樹車庫的一切都已經是過去時。哈桑在今年1月把實驗室關閉,全身心投入自己創(chuàng)辦的適特寶科技公司(SuitableTechnologies),擔任這家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原先實驗室里的那些研究人員也已經開始在業(yè)內另尋出路。柳樹車庫的關門意味著硅谷歷史上一個不同尋常的篇章的終結:作為為數不多的個人投資的實驗室之一,它的確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果。7年來,柳樹車庫成了一個機器人研究的大本營,學者和工程師們在這里聚首,思考著機器人在真實世界中的應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動化科學和工程實驗室主任肯·戈爾德伯格(KenGoldberg)說:“柳樹車庫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卻是一家獨特的公司,是機器人研發(fā)領域一股主要的促進力量。”雖不是第一個開始設計機器人的實驗室,但在制作可用性強且能協同工作的機器人軟硬件方面,柳樹車庫做到了許多前人沒能做到的事。不過最終它沒能在自身的模式更新中存活下來,或者說沒能躲過創(chuàng)始人那些激進多變的冒險嘗試。
哈桑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讀本科時學習了計算機科學。之后又在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攻讀過計算機科學碩士,不過一直沒拿學位。在斯坦福他開始了和谷歌聯合創(chuàng)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的合作——谷歌最初的代碼有很多就是他貢獻的。他還制作了一個創(chuàng)建和管理電子郵件列表的軟件,這個名叫eGroups.com的項目在2000年被雅虎以4.13億美元買下。哈桑將其中一部分錢投在了谷歌上,這樣一來佩奇和布林就不用從風投機構那里拿過多的資金,從而確保他們在這個剛剛嶄露頭角的搜索引擎公司里占據較大股份。佩奇和布林則用谷歌的股份作為回報,讓哈桑在2004年公司上市時賺到了一大筆錢。(很少接受采訪的哈桑沒有回應本文的置評請求。)
哈桑一開始不知道用他的財富能做些什么。他在加州門洛帕克搞到了一間高檔辦公室,并開始招募人才,天馬行空什么都做,只要具有突破性。“我的工作是讓這棟樓里充滿有意思的東西。”前IBM和施樂帕洛奧托研究中心(XeroxPARC)研究員、被哈桑聘為柳樹車庫首席執(zhí)行官的史蒂夫·卡森斯(SteveCousins)說,“我們得出了這么一個信條:‘先做出影響,再圖資本回報。’”
實驗室的工作重點之一是開發(fā)一種叫機器人操作系統(tǒng)(ROS)的開源軟件,用來控制機器人的基本功能。ROS的開源屬性會吸引那些工程師來研究代碼,在這個基礎之上,實驗室就可以迅速做出一些改進。然而,并非人人都愛ROS。iRobot聯合創(chuàng)始人、首席執(zhí)行官科林·安吉爾(ColinAngle)對它就尤為不滿,他認為一旦把機器人軟件開源,那些原本有望形成巨大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就會落到其他國家手里。但是ROS很快成為各類機器人的標準操作系統(tǒng),不但擴散到其他機器人公司,還進入到了研究生的機器人課題中。在柳樹車庫實習的學生把ROS的一些版本帶回學校,分享給機器人極客同學。“他們就像一些傳播疾病的小病媒,用軟件感染了他們的實驗室。”卡森斯說。有很多機器人在用ROS操作系統(tǒng),包括波士頓機器人生產商Rethink機器人公司(RethinkRobotics)的Baxter,這種用于完成重復性工作的機器人于2012年開始銷售。
柳樹車庫的另一個重點項目是PR2,一種有手臂和頭的人形機器人。盡管這種機器人的成本高達40萬美元,但柳樹車庫還是白送了十幾臺給研究人員,鼓勵他們去想出一些有趣的使用方法來。通過軟件和硬件的共享,這個實驗室其實是在為機器人研究打基礎,讓其他人可以在這基礎之上開展工作,而不用再去做重復的研究。“柳樹車庫的使命更多地是建起一個機器人研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不是拿出具體的產品。”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機器人學教授迪米特里·貝倫森(DmitryBerenson)說。
那些沒有在做ROS或PR2的工程師則在別的領域探索,比如改進機器人的視覺或觸覺。(這里的員工待遇優(yōu)越,可以享用到免費的美味佳肴,有時你能看到他們吃著鏟齒鹿肋排,機器人在一旁給他們疊洗好的衣服。)想法提出來后,哈桑會挑選出其中最好的幾個,出資成立獨立的公司。“到最后,閘門打開了,很多人產生了創(chuàng)業(yè)的念頭。”卡森斯說。
哈桑開始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一種視頻會議系統(tǒng)的研發(fā)上,這個系統(tǒng)就像是一臺帶輪子的遙控iPad。不在辦公室的員工可以利用這種設備去參加企業(yè)的視頻會議,或者溜達到同事的位置邊上聊兩句。哈桑帶了大概10個人創(chuàng)辦適特寶,去年開始銷售這種叫作Beam的視頻系統(tǒng)。“這么多人才都走了,還是挺傷感的,”卡森斯說,“就覺得,‘那我們該干點什么呢?’”2013年,他離開實驗室,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機器人公司Savioke。
谷歌接過柳樹車庫的事業(yè),重新聘用了許多曾在這家實驗室工作的工程師。實驗室曾分拆出來的八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和基金會中已有兩個被谷歌買下:工業(yè)感知(IndustrialPerception)和紅杉機器人(RedwoodRobotics)。“這算不上典型的硅谷成功故事,”卡森斯說,“但我們是想培育出一個產業(yè),給機器人世界帶去深遠影響,我認為我們做到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yè)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