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制度和運行補助機制。近年來,我國科研設施與儀器規(guī)模不斷增長,但由于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傾向,科研設施儀器閑置浪費現象較為嚴重。
自國務院出臺《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有9個月時間,據調查,約占全國數量三分之一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對外開放了科研設施與儀器。我國科研儀器開放過程中,積累了哪些經驗,遇到哪些問題,如何為創(chuàng)新而“綻放”?記者進行了調研采訪。
儀器開放含設備維護、專業(yè)化管理、人員培訓、技術創(chuàng)新和推廣等多個層面,并非簡單的“開門迎客”
一天夜里12點,外邊下著雨。于紅云被頻頻發(fā)來的“神秘”短信吵醒。她馬上從床上爬起來,冒雨趕到了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原來,為了隨時掌握儀器的運轉情況,這位管理人員專門做了一個無線通訊設備安裝在儀器上。只要設備壓縮機停止工作,就會馬上給她發(fā)信息。
于紅云告訴記者:“有的設備需要極低溫等特殊的內部狀態(tài),如果有斷電等意外情況發(fā)生,內部狀態(tài)就會受到影響。不及時處理的話,恢復到正常可能需要一周多時間,就會影響實驗。”因此,她對短信格外敏感,多次深夜都被儀器“召喚”到實驗室。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心實驗室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它是清華最早的公用開放實驗室平臺之一,目前逸夫技術科學樓部分共有價值約6000萬元的儀器設備。這些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受技術壟斷等原因,設備維修必須從國外公司請來工程師。這種費用通常是從工程師下飛機就開始算起,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徐曉明、姜鶴和于紅云都是材料相關專業(yè)的名校碩士或博士,每人負責不同種類的設備。這些“嬌貴”的儀器因專業(yè)管理呈現出穩(wěn)定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很少“鬧脾氣”,極大節(jié)約了維護成本。嚴謹的機制也讓大部分儀器進實驗室1周之后就能對外開放快速共享。
“我們的用戶北到哈爾濱,南到福建,甚至還有新加坡過來的。”姜鶴說。記者隨手翻開一個登記冊,看到上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天來做檢測的人員信息。僅從今年6月份到9月份,就記滿了幾十頁,每頁不少于20條。
北京北方微電子基地設備工藝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謝謙說,她們已經在這個平臺做了一兩年測試。“就拿掃描電子顯微鏡來說,價值數百萬元。我們不可能因為一個項目要用就去買。借助這種平臺做測試,可能只花幾百元甚至100元就能解決。他們管理水平高、可信度好,收費也合理。”謝謙說。
為了進一步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質量,實驗室管理團隊不斷創(chuàng)新。他們花多年心血開發(fā)出數據分析軟件平臺,讓滿是英文、復雜難懂的設備管理界面變成了簡潔清晰的中文界面,方便更多人操作。“就像稱體重,站上去就知道多少。”徐曉明說。新系統不僅更加簡潔,而且能進行更深入的數據分析。這一創(chuàng)新又為實驗室節(jié)約了一大筆費用,因為如果購買國外同類軟件,最少也要花幾萬美元。
在30多年的開放共享中,這個實驗室積累的新技術和經驗,完全夠出幾本書。他們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對一些進口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延長了它們的使用壽命。這些技術目前已推廣到國內數十個單位。徐曉明等老師也把這些經驗技術帶到了實驗教學和培訓中,來聽講的人常常擠滿了樓梯和教室。
更多資訊請關注儀器儀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