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目前國內智能硬件的大潮洶涌,整個智能硬件的產業(yè)鏈的前景可謂光明。那么,作為智能硬件感官的傳感器產業(yè),龐大的千億傳感器市場,國內傳感器企業(yè)應如何從中分得一杯大羹呢?國內一些智能設備廠商最近表達了他們對智能硬件里的氣壓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的要求,以及國產傳感器企業(yè)相關產品和產品精度、穩(wěn)定性滿足不了要求的切實現(xiàn)狀。
例如,國內某家生產三防手機的企業(yè),其產品集成了重力傳感器、陀螺儀、接近傳感器、氣壓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等多種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幾乎集成了所有目前所能想得到的傳感器。但是,當被問到這些傳感器的來源時,獲得的答案是飛思卡爾、霍尼韋爾、歐姆龍等等,在幾十家供應商名單里卻無一家中國企業(yè)。他們?yōu)楹尾皇褂脟a傳感器呢?一些廠家非常無奈地表示,由于高達60%的這些產品都是出口的,對傳感器的要求很高。言下之意,就是國產傳感器的質量得不到國外消費者的認可。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國產傳感器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基礎能力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弱的狀況依舊普遍存在。目前,國內約1800家的傳感器企業(yè)占了全球6000多家企業(yè)的近三分之一,傳感器種類也比較齊全,可是仔細研究你會發(fā)現(xiàn)都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
例如,目前,中高檔傳感器幾乎全部都是進口的,位置傳感器在國內還停留在3軸層面,6軸以上的則全部是國外的產品。在低端傳感器方面,精度做的也不夠細。以氣壓傳感器為例,它是四軸飛行器懸停高度的關鍵性器件,其精度決定了飛行器的懸停精度。國外好的氣壓傳感器精度在1米之內,國產的做的最好的也要在2米以上。所以,在高端傳感器方面和基礎傳感器兩個方面,國內廠家要想跟上前進的步伐,還是需要下大功夫。那么,如何下手去追上國外的步伐呢?目前,設計工具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傳感器行業(yè)的發(fā)展,用著別人的工具,也會很大程度上限制著你必須要跟著別人走。所以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就必須有自己的“鞋”,例如很多的EDA工具就是那雙鞋。
另外,國產傳感器的后續(xù)支持不到位的問題也需要得到重視。
例如,以xxx的加速度傳感器為例,國內有傳感器廠商的加速度傳感器精度和靈敏度都已經達到它的水平。可是如果用國產的話,智能硬件廠商還要花時間去開發(fā)傳感器的應用,然后還要進行系統(tǒng)調試,產品開發(fā)周期明顯加長,這對更新周期本來就很短的消費電子類產品來說是致命的硬傷。所以,由此可見,除了硬件方面的核心技術的開發(fā)和攻堅,結合硬件的系統(tǒng)解決方案的完善和提升,會是未來國內傳感器廠商不得不面對的巨大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