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對標是誰?
從電動車視角看,比亞迪對標的是特斯拉
從消費電子視角看,比亞迪對標的是富士康
從電池視角看,比亞迪對標的是LG電池
從半導體視角看,比亞迪對標的是英飛凌
比亞迪看似龐雜的業(yè)務背后,到底是怎么樣的邏輯?
很明顯,比亞迪的業(yè)務布局都圍繞著電動化這個核心,涵蓋了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整車制造 + 電池制造 + 電控芯片制造 + 電機。
看似“什么都做”的比亞迪,到底缺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智能手機
比亞迪其實對標的是在智能手機領域硬件IDM一體化的三星。
我們將智能手機分為三類廠商:
1、三星電子:硬件垂直一體化
2、蘋果:軟件垂直一體化
3、華米OV:生態(tài)橫向一體化
1)三星:半導體硬件全鏈路一體化:三星電子的DRAM、NAND、OLED顯示均是全球第一,攝像頭芯片全球第二、7/5/3nm晶圓代工全球第二
并且三星自建代工廠、電池廠、運營商設備及芯片,實現了真正的硬件IDM。但是三星的操作系統(tǒng)及其內容生態(tài)來自于谷歌主導的Android。
2)蘋果:軟件OS+AP芯片一體化,雖然半導體部件大多來自于三星,但是蘋果建立了從iOS到MacOS,操作系統(tǒng)到系統(tǒng)級的編譯環(huán)境。
甚至到APP Store、音樂視頻娛樂等全鏈條軟件-內容生態(tài),這是蘋果最強的護城河,但是蘋果的代工來自于富士康,芯片制造來自于三星和臺積電。
華米OV:方案集成但生態(tài)一體化,華米OV的硬件都來自于三星、臺積電等,OS都來自于谷歌,但小米開創(chuàng)了橫向軟硬件協(xié)同IOT生態(tài)的全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那比亞迪還缺什么?
比亞迪缺一套智能電車時代的"操作系統(tǒng)",但是這個“操作系統(tǒng)”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軟件,
而是一套集成了算法OS + 算力 + 通信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套件。類似于三星手機搭載的Android + ARM的SoC + 高通的BP。
由此得出兩個結論:
一、比亞迪缺“智能化”
比亞迪在智能化的布局有三條路:
1、參考特斯拉,完全自研算法操作系統(tǒng) + 算力芯片 + AI算法訓練,但很明顯,走三星硬件IDM路線的比亞迪,智能化并不是強項,外部合作應是最優(yōu)選擇。
2、外購英偉達ORIN等外部智能化解決方案,英偉達作為智能電車時代的MTK,提供了類似于Turnkey解決方案,將占據智能駕駛時代相當份額。
3、與華為智能駕駛合作:集成華為,這是與比亞迪合作互補短板的最佳解決方案。
華為HI作為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互聯(lián)的全球龍頭,已經與多家車廠合作量產車型,實現其HUAWEI INSIDE,被集成,從而賦能國產電動車的智能化,提供了三大解決方案:
1)華為完善且適配座艙場景的鴻蒙HarmonyOS智能座艙HOS
2)華為全球領先的高階ADS無人駕駛平臺MDC+AOS操作系統(tǒng)
3)華為的智能車控VOS+車云協(xié)同+4D激光雷達+八爪魚自動駕駛平臺
但是除了智能化還不夠,還缺一個底層的支撐:國產化。
二、電動智能化的背后,是國產化。
我們的智能電車研究框架的三個層次:
1、智能化,這是前臺,無人駕駛是智能電車的最終形態(tài)。
2、電動化,這是中臺,比亞迪是電動化的垂直一體化龍頭。
3、國產化,這是后臺。支撐了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根技術。
在中美新格局下,無論是電動化芯片(IGBT、MOSFET、MCU、PMIC、碳化硅),還是智能化芯片(SoC、DRAM/NAND、射頻、CPU、CPU、FPGA)都受制于由美系設備控制的晶圓廠。
強如海思的fabless也因為失去代工權而隕落,晶圓廠的國產化是目前智能/電動化的命門,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是實現國產晶圓廠的基礎。再高的大廈也需要國產化的地基。
推薦關注智能電車領域的“新三化”:
智能化:德賽西威、經緯恒潤、中科創(chuàng)達、華陽集團、復旦微電、安路科技、長光華芯、韋爾股份、兆易創(chuàng)新、北京君正、富瀚微、國芯科技、小米集團、芯原股份、伯特利、移遠通信、舜宇光學
電動化:斯達半導、士蘭微、聞泰科技、時代電氣、比亞迪半導體、東微半導、華虹半導體、中穎電子、雅創(chuàng)電子、納芯微、揚杰科技、宏微科技、思瑞浦、華潤微、新潔能、三安光電、山東天岳
國產化:北方華創(chuàng)、拓荊科技、華海清科、盛美上海、中微公司、芯源微、芯碁微裝、精測電子、立昂微、滬硅產業(yè)、中環(huán)股份、雅克科技、鼎龍股份、華峰測控、萬業(yè)企業(yè)、華懋科技、江化微、江豐、有研新材、晶瑞、安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