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進行TPU測試:AI芯片市場格局正在變化

時間:2025-07-10

來源:維科網

導語:圍繞谷歌TPU與OpenAI之間的關系,AI算力資源配置、供應商格局及市場走向的微妙博弈正在展開。

  圍繞谷歌TPU與OpenAI之間的關系,AI算力資源配置、供應商格局及市場走向的微妙博弈正在展開。

       盡管媒體曾傳出OpenAI將大規(guī)模采用谷歌TPU取代英偉達GPU的消息,但事實并非如此。OpenAI只是小規(guī)模測試,并未形成大規(guī)模轉移的趨勢。

       在芯片性能、供應協議、基礎設施兼容性及部署成本的多重因素牽引下,OpenAI仍堅定維持英偉達和AMD為主的技術路徑。

       谷歌TPU在云服務層面逐漸開放,但距離真正撼動現有算力格局仍有障礙。

       Part 1TPU測試的局部探索與AI基礎設施選擇的慣性

       關于OpenAI是否將在模型訓練與推理中轉向谷歌TPU,市場有過激烈猜測,但實際進展遠沒有那么迅猛。

       OpenAI明確表示,雖然在內部對TPU進行測試,但并無大規(guī)模部署計劃,未來算力支撐仍以英偉達GPU與少量AMD加速器為主。

       現階段,TPU僅在特定任務或試驗場景中被使用,其實質影響有限。這種謹慎態(tài)度背后,是對硬件生態(tài)、部署效率和平臺遷移成本的深刻權衡。

       OpenAI的大模型訓練任務以極高的并行度和穩(wěn)定性為要求,已深度集成在CUDA、NCCL等英偉達生態(tài)下,切換至TPU不僅意味著代碼層重構,還涉及部署工具鏈和數據流管理邏輯的根本變更。

       再加上與英偉達長期的供應協議保障了芯片優(yōu)先交付,對OpenAI而言,貿然切換硬件平臺可能得不償失。

       從現階段情況來看,OpenAI雖然在谷歌云上采購了一定的TPU服務,但使用的多是相對基礎版本。

       谷歌用于自家Gemini大模型的最新一代TPU并未對OpenAI開放,TPU仍未脫離“自研自用”的影子,谷歌雖試圖推動其商業(yè)化,但高性能算力資源的調配仍然偏向內部優(yōu)先。

       在AI芯片部署策略上,OpenAI采取多元試探、以主帶輔的方式,反映出當前大型AI企業(yè)對異構計算資源的結構性依賴及對平臺穩(wěn)定性的重視。

       盡管TPU在某些矩陣計算任務上具有效率優(yōu)勢,但OpenAI不愿放棄其在GPU平臺上多年積累的優(yōu)化成果和系統穩(wěn)定性。

       Part 2谷歌TPU的“出圈”嘗試與生態(tài)突破的挑戰(zhàn)

       谷歌TPU的誕生源于對自家AI服務日益增長的算力需求,設計上聚焦神經網絡的訓練與推理,采用數據流架構和矩陣乘法加速單元,以應對大模型帶來的計算挑戰(zhàn)。

       長期以來,TPU主要服務于谷歌內部應用,如Gemini、搜索、地圖與相冊等,為數十億用戶提供支撐。

       直到近期,谷歌才正式將TPU商業(yè)化,向外部客戶開放,意圖打造更具競爭力的AI基礎設施平臺。

       在英偉達GPU全球短缺、訓練成本高企的背景下,TPU商業(yè)化不僅有望帶來新增營收,也被視為谷歌削弱英偉達壟斷地位的關鍵一步。

       但挑戰(zhàn)不容忽視。TPU目前原生支持TensorFlow與JAX,并逐步兼容PyTorch,然而在后者主導的大模型生態(tài)中,GPU早已形成完整的工具鏈與開發(fā)習慣。

       從模型微調到并行編排,再到部署優(yōu)化,GPU生態(tài)具備高度成熟度。對于已深度綁定GPU的公司(如OpenAI、Anthropic、Meta等),轉向TPU意味著整體訓練架構、工具體系甚至底層邏輯的重構,遷移成本高,周期長,存在上線節(jié)奏受擾風險。

       TPU的部署策略仍顯保守。目前在北美、歐洲及亞洲部分區(qū)域開放了v5p、v5e與Trillium等版本,但在全球資源覆蓋、彈性調度能力、隔離保障等方面尚難與英偉達的體系匹敵。

       同時,TPU平臺在開放程度上仍有限,例如支撐Gemini的Trillium尚未全面外放,進一步限制了其在超大模型訓練市場的滲透。

       盡管已有部分客戶(如蘋果、Anthropic)開始試用TPU,但多基于資源冗余或特定任務考量,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替代趨勢。

       作為AI芯片領域的后來者,TPU雖具技術優(yōu)勢,但要完成從內部算力工具到通用云平臺的躍遷,仍需解決生態(tài)適配、用戶心智切換與工具鏈完備性等關鍵問題。

       盡管其開放力度在增強,但在如OpenAI等核心客戶中尚未建立持續(xù)影響力。

       在短期內,AI計算架構仍將以GPU為主,TPU與其他加速器為輔,除非出現支持跨平臺、標準化開發(fā)的新一代開源工具與部署框架,市場格局才有可能被真正撼動。

       當前TPU在產業(yè)中的角色更接近于高性能補充,而非主導變革者。若谷歌希望TPU實現規(guī)?;粐?,不僅需在性能上持續(xù)突破,更應在生態(tài)聯通、開發(fā)體驗與平臺開放性上對標英偉達。

       AI芯片之爭,遠未見終局,而TPU的真正戰(zhàn)斗,也才剛剛開始。

       小結

       從OpenAI試用TPU但并未大規(guī)模采用的表態(tài)可以看出,在超大規(guī)模AI公司中,芯片合作伙伴的選擇并非僅由性能決定,更受制于部署慣性、生態(tài)整合度及供應關系的粘性。

       OpenAI仍將英偉達作為核心依賴,部分采用AMD作為補充,并開始嘗試自研芯片,為未來可能的算力擴張與降本做準備。


AI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connectcrack.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