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屆世博會,能源從來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每一次生產力和科技的革命,都伴隨著能源利用理念與技術的革新,也都在世博會上能找到蹤影。世博會曾經見證了人類對于大自然強大的征服能力,也正在見證人類自身同自然關系從對立到和諧統一發(fā)展的轉變過程。
而今,在全球低碳經濟浪潮中,作為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會舉辦地,悠悠黃浦江畔,上海將以獨特的低碳理念和革命性的新能源與節(jié)能科技架起通往未來的橋梁。
變危為機:能源科技的第一次全面檢閱
1982年,世博會敲響了美國田納西一個小城的大門,并第一次將世博和能源直接聯系在了一起。
面對已經延續(xù)數十年的全球范圍能源短缺,諾克斯維爾世博會結合當時的社會熱點,提出了“能源——世界的原動力”的主題,主辦者試圖通過世博會對能源生產、利用、開發(fā)和管理等提出應對辦法。
曾被紐約時報稱作“邋遢小城”的諾克斯威爾無愧于“能源之都”的稱號,坐擁著名的田納西大學能源研究所,有世界最大的阿巴拉契亞煤田和29個水電站,二戰(zhàn)時期絕密的橡樹嶺核研究基地已經成了著名的美國能源博物館。
諾克斯維爾世博會最大的遺產,是“能源經濟”的提出。此次世博既是人類能源科技的第一次全面檢閱,也是對1973年和1979年兩次能源危機的應答,在那個談能源色變的年代,掀起了一場有關新科技和新工業(yè)革命的頭腦風暴。
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上蒸汽機的展出引發(fā)了巨大轟動,也同時將人類帶入了現代社會,水晶宮里還展出了煤礦采掘的流程,并費盡周章運來一整塊24噸的大煤炭。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辛克萊石油公司演示了石油開采和提煉的整個工藝。電氣時代的開啟甚至來源于世博會上一個不經意間的錯誤: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布展中偶然接錯線,使一臺直流發(fā)電機迅速轉動起來,居然變成了電動機!這直接促進了實用電動機,也就是馬達的問世,為嶄新的電氣化時代拉開了序幕。
世博伴著人類,從工業(yè)革命一直走到電氣時代,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領域的成果在每一屆世博會上都舉足輕重,新技術頻出。
然而,大發(fā)展帶來的代價,是持續(xù)不斷地大肆揮霍著大自然億萬年積攢的“陽光罐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直到很晚才發(fā)現這類能源將在百年之后坐吃山空。因此,之后的世博會又把前瞻的目光投向了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
198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胡佛水電站工作模型顯示了人類駕馭河流的能力和氣概,還有幾十座風車陣容龐大,此后風能在世博會上常見常新;美國在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展出核能發(fā)電站,開啟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新時代;高效光電池于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上隆重推出,照亮了太陽能利用的光明前景……
上海世博:新能源革命的孵化器
工業(yè)文明進程留給人類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球,環(huán)境與能源危機悄悄潛伏在我們的周圍。
歷史終究翻過了這一頁,從20世紀70年代起,世博會的展示開始觸及人類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主題。
2010年,世博會的歷史指針指向上海。上海世博會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概念,并在此主題下,充分展示了新能源科技成果。
新能源革命是當今全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世博會這個全球聚焦的地方,中國以實際行動回應世界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從長遠利益出發(fā),將低碳理念賦予這屆全球性盛會。
上海世博會新能源計劃內容包括:大規(guī)模應用太陽能發(fā)電,光伏發(fā)電系統將超過5兆瓦,以及亞洲最大的太陽能一體化建筑;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集中使用;“21世紀綠色光源”半導體照明首次在城市街區(qū)集中使用;實現節(jié)能減排,資源循環(huán)利用等。這都意味著,世博會將成為連接新能源實驗室與全球市場的一架橋梁。
除了力推新能源外,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在上海也會翻開新的一頁。同時,上海將創(chuàng)造世博會史上的能耗新標桿,實現歷史突破,成為人均參觀(世博園)耗電量下降的拐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學家、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之一翁史烈認為,上海世博會將在新能源方面帶來巨大變革,成為誘發(fā)21世紀能源革命的先導。轉變能源消費方式,轉向發(fā)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發(fā)動能源革命,同時通過能源革命帶動產業(yè)革命,最終帶來生活方式的革命。巨變帶來海量科技創(chuàng)新,我們將迎來一個清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繁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