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jié)能降耗方面,我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我國要達到這一減排目標必須尋找出科學有效的措施和辦法。所以再制造概念逐漸走俏于中國的工程機械等行業(yè)。
再制造獲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2010年5月底,發(fā)改委等11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yè)發(fā)展的意見》,工程機械赫然出現在汽車零部件、機床等推進再制造產業(yè)發(fā)展的重點領域行列。6月11日在京舉辦的再制造技術與經驗現場交流會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將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再制造重點項目等多種措施,壯大再制造產業(yè)規(guī)模。再制造是指對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yè)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
再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機械領域
再制造不是簡單的翻舊換新,而是一種專門的技術和工藝,而且技術含量較高。專業(yè)化修復,批量化生產,質量和性能與新品相同,是再制造的3個關鍵詞,它既表明再制造是高技術的,也表明再制造是有產業(yè)門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表面工程和裝備再制造專家徐濱士說,機械設備之所以報廢,是因為個別零部件失效,而這種失效多由局部表面問題造成,比如腐蝕,摩擦磨損,疲勞裂紋等,只要采用表面技術將表面問題修復,機械設備就會恢復生命。當然,表面技術不僅僅是簡單的表面處理,它還融合了工程技術、復合技術、納米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統稱為再制造技術。由此看來,再制造既不是簡單的維修,也不是“二手貨”翻新。我國再制造自動化納米復合電刷度等關鍵技術優(yōu)于國際先進水平,促進了再制造技術在工程機械等領域的應用。
再制造步入低碳經濟新領域
一臺廢舊機器設備通常直接報廢掉;或是維修,將損壞嚴重的部件修理修理,勉強地延長壽命,或者,拆下尚能用的零部件,重新組裝出個二手貨,湊合著再用。這兩者都不是最優(yōu)的選擇。前者雖然干脆利落,但沒考慮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有浪費之嫌;后者雖然節(jié)約了資源,卻讓人如履薄冰,畢竟這種簡單的翻新明顯降低了安全系數。有個辦法可以破解難題:再制造。形象地說,斷了尾巴的壁虎,十幾天后會長出一條同樣的尾巴,這是生物學上的再生功能;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經過專業(yè)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這是工業(yè)領域里的再制造。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jié)能60%,節(jié)材70%,節(jié)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更有價值的是,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資源—產品—廢舊產品—再制造產品”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所以再制造是循環(huán)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
再制造產業(yè)發(fā)展前景看好
有數據顯示,2008年汽車保有量達4957萬輛(不含低速汽車),機床保有量達700多萬臺,14種主要型號的工程機械保有量達290萬臺。其中,大量裝備達到報廢要求后將被淘汰,新的退役裝備又在大量增加。再制造在節(jié)能減排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發(fā)展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