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動脈病變的檢查方法主要是血管造影和血管內(nèi)超聲兩種。但這兩種方法都是對動脈硬化中、晚期的診斷,而且是有創(chuàng)傷性檢查,有一定的危險,不適合常規(guī)篩查。從目前來講,脈搏波速度(PWV)檢查在早期檢測、診斷動脈硬化方面的優(yōu)勢最為突出。
PWV是判斷與心腦血管疾病有密切關系的動脈壁硬化程度的指標。運用“當動脈硬化時由心臟輸出的血液產(chǎn)生的波動(脈搏波)的傳導速度會加快”這一原理,測量同一心動周期內(nèi)脈搏波傳導到不同部位的時間差,從而計算出脈搏波傳導的速度PWV,來判斷血管的彈性程度。PWV可以作為測量者將來患粥樣動脈硬化或冠狀動脈硬化疾病風險因子的評估指標。同時,PWV對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是非常有意義的獨立預測因素。
據(jù)專家介紹,傳統(tǒng)測量PWV是測量頸動脈和股動脈之間的cfPWV。而目前最新的研究表明,baPWV這個指標,也就是測量肱動脈和踝動脈之間的PWV是最好最方便的,同時其與cfPWV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專家還強調(diào):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疾病,當患者因血管狹窄或阻塞導致脈搏波速度降低,即使動脈有相當?shù)挠不潭?,baPWV(脈搏波傳導速度)的數(shù)值有可能仍表現(xiàn)正常,只有結(jié)合ABI(腳踝上臂血壓比)指標進行綜合評估,才能準確的檢查出多種血管病變的患者。
ABI是判斷由粥樣動脈硬化引起的下肢動脈狹窄、阻塞的指標。通過同步測量四肢的血壓,再由腳踝收縮壓除以上臂收縮壓中較高的值,得出結(jié)果。根據(jù)ABI,可以判斷下肢動脈的狹窄、阻塞情況。
目前ABI/baPWV這兩個指標已經(jīng)被全球很多心血管專家所認可,并且在逐步推廣。因為ABI/baPWV檢測和其他動脈硬化檢測相比,不僅能更早、更全面反映出動脈硬化征兆,準確診斷多種血管病變。而且適用人群廣,已被診斷為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冠心病和腦卒中等患者都可以測量。檢測時,不用脫衣服,不會暴露病人隱私,不用像以往的cfPWV檢測一樣,需要檢測股動脈。另外,因為ABI和baPWV的測量部位相同,所以這兩個指數(shù)可以同時測出,測量時間大大縮短,更方便了患者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