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將迎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如何才能打破瓶頸,為可再生新能量的發(fā)展開辟一條通衢大道?
一場9.0級的強震正在震蕩全球新能源市場格局。一邊是歐洲各國民眾出于對核能安全性的擔憂,主要核能企業(yè)股價應聲大跌;另一邊是光伏、風能等新能源公司的股價風生水起。
石油、煤、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一直占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80%以上,隨著能源消耗量的激增,不可再生能源儲量的減少,以及低碳排放的需求,人們一直在尋求可替代的新能源,高效的核能成為首選,經過數十年發(fā)展,核電已成為世界重要能源之一。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法國、日本、英國、德國、加拿大、韓國7個主要工業(yè)國家的核電發(fā)電量占總發(fā)電量的比例分別 為19.8%、75%、34.7%、28.9%、31.2%、12.4%和42.8%。世界核協會曾樂觀預計,本世紀核能可能會在能源比重中居于首位。
今次日本地震誘發(fā)的核事故,最終會造成多大的后果和影響尚難以估量,若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勢必引起國際社會對核電安全的擔憂,原本稍為“放松”的核能政策也可能收緊,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將迎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其中,光伏和風電具有安全性高、儲存量豐富、發(fā)電質量穩(wěn)定等特點,發(fā)展空間更為廣闊。2009年,全球僅風能裝機容量就增長1/3,約為38吉瓦,連續(xù)5年保持增長趨勢。而據專家估計,僅太陽每年向地球發(fā)送的輻射能量,就是目前人類消耗能源的1萬倍以上。
然而,2009年這些可再生能量總共才為全球發(fā)電量貢獻了1.7%??稍偕履茉窗l(fā)展的瓶頸何在?如何才能打破瓶頸,為可再生新能量的發(fā)展開辟一條通衢大道?
可再生新能源的發(fā)展,既有技術瓶頸、成本劣勢,亦有政策掣肘、制度羈絆。且不說能量轉化率、利用率偏低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僅電力質量一項,就令人頭疼不已。火電、水電,可以聽從調度,而光伏與風電,從能源上來說是隨機的、間歇性的,直接導致的問題是,電力質量受電壓波動和頻率波動等因素影響而難以保證。目前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是,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技術”。尷尬的現實是,世界各國的儲能技術的開發(fā)遠遠落后于風能和太陽能的發(fā)展。2009年11月,美國宣布投資6.2億美元資助先進智能電網技術示范項目和綜合系統,便將大規(guī)模的儲能技術被放到了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