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陸上風電機受運輸、安裝等條件的限制,單機容量2MW是風電機發(fā)展的極限,這主要是因為風電機容量達到2MW后,槳葉長度將達到60-70m,陸上運輸極為困難,安裝用的吊車容量將超過1200-1400t。這種容量的吊車,除了在歐美等發(fā)達地區(qū)(也僅有有限的幾臺)外,其余地區(qū)基本沒有。同時,在西歐等發(fā)達地區(qū),人口較稠密,安裝風電機的地點受到較大的限制,人們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在海上風電場。為了適應海上風電場的發(fā)展,歐盟于1999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發(fā)布2000-2010年能源白皮書,其中將開發(fā)3-5MW容量等級的風電機作為工作重點之一。
歐洲許多大學、研究所、制造廠商紛紛推出各種新型海上風電機概念,其中最受廣泛注意的是綜合以下技術的風電機:3槳葉,下風向;無變速箱;多極發(fā)電機與風輪直聯(lián);翼型塔架(對風系塔架);調向系統(tǒng)在塔架底部;變速恒頻等。
3-5MW海上風電機的主要特點為:運輸問題可以通過海上直接運輸(制造廠設在海邊),安裝時可以通過大容量海上浮吊來解決。海上浮吊的容量大,超過1500t的浮吊比較普遍。
通常,陸上風電場的成本構成為:風電機約占70%,基礎設施(基礎電網、道路等)約占30%。而海上風電場的成本構成為風電機約占30%,基礎設施(基礎、海底電纜等)約占70%。但海上風電場由于風力資源好,每年發(fā)電量可比陸上風電場高出50%。同時,大容量的海上風電機由于采用上述新技術,其成本下降,運行可靠性增加,運行成本降低,這樣就可以做到發(fā)電成本等于或低于陸上風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