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起重機市場七大陣痛

時間:2015-10-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數據顯示,2015年前9個月,中國起重機市場下降幅度已超過40%,且不見任何回暖跡象。甚至有業(yè)內人士預言,市場最差的時段尚未到來。

市場低迷,亂象依舊,2015年,中國起重機市場依舊掙扎于谷底之中。雖然調整與轉變已慢慢開啟,但當下存在的諸多問題仍在制約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癥痛一:

產能過剩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數據顯示,2015年前9個月,中國起重機市場下降幅度已超過40%,且不見任何回暖跡象。甚至有業(yè)內人士預言,市場最差的時段尚未到來。這樣悲觀的預期,主要源于目前中國起重機市場巨大的設備保有量,以及嚴重過剩的產能。在走訪本土各主流制造企業(yè)時不難發(fā)現,停車場內屯滿待銷新設備的情景比比皆是,制造廠家?guī)齑婢痈卟幌?;一位資深從業(yè)者直言,來為2—3年內,中國不用生產制造一臺起重機,僅廠家?guī)齑?、代理商庫存以及用戶手里的設備,就足以滿足市場上的所有吊裝工程。

癥痛二:

國四25噸,70萬就賣?——價格戰(zhàn)再升級

雖然“杜絕價格戰(zhàn)”的口號在業(yè)內呼吁了很多年,但只要有一家制造商“開閘放水”,為保市場份額,其他企業(yè)就不得不被動跟進。隨著國四切換帶來的整機價格上浮,價格戰(zhàn)也再次升級。據了解,在某國字頭招標項目中,國內幾大起重機制造商來勢洶洶。一臺25噸的國四起重機正常成交價格在90萬左右,而制造商的報價均在70萬元左右,甚至低于70萬元。有業(yè)內人士指出,這樣成交價格,一旦從某一次招標滲透到整個用戶群的認知當中,未來將會對國四產品的銷售和盈利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價格戰(zhàn)打了這么多年,一語道破無非是“以風險拼市場”的極端營銷手段。近年來,重壓之下,部分制造商不斷放低融資租賃的門檻,銷售過程中首付比例屢創(chuàng)新低,延期還款期限屢攀新高,購車資質審核上一再放松。“15+5”的按揭底線(15%首付+5%保障金)如今早已常態(tài)化。免息——這一過激的商務政策,也早已被堂而皇之地擺在了桌面上。某品牌起重機經銷商的官方微信號甚至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語:“您用車,我付利息!”......

癥痛三:

“鈍刀割肉”——國四切換現狀

2015年,國四發(fā)動機排放標準已全面執(zhí)行,加速了中國起重機行業(yè)的升級,市場的“陣痛”加劇。無論價格,還是使用成本,國四產品均高于國三產品。而在臺班費不變的情況下,多出來的開銷只能吊裝用戶自己埋單,這就直接導致國四產品銷路受阻。與此同時,更令制造商火燒眉毛的是法務回收設備的大量堆積,甚至有本土企業(yè)直接取消了小噸位的生產計劃,集中力量清理回收設備。

癥痛四:

大噸位設備上牌照難

隨著產品、技術實力的不斷升級,近年來,本土大噸位起重機逐漸在市場站穩(wěn)腳跟,一改從前大型設備由外資品牌壟斷的局面。久而久之,用戶對國產設備的認知和觀念,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然而,相關法律法規(guī)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大噸位起重機的銷售和使用。

采訪中,多名吊裝用戶和經銷商銷售員都反映過類似的問題:根據規(guī)定,六軸及六軸以上路面車輛自重不能超過55噸,超過55噸的話將無法上牌或拿不到行駛證。“但很多六軸的100噸的吊車,自重都是大于等于55噸的,這就造成很多客戶只能辦理臨時牌照。當按揭款沒有按時還的時候,客戶也常常會用‘你們家設備無法辦理上牌’當接口。”某品牌起重機銷售人員抱怨道。

據了解,部分制造商經過多次努力,已將該法規(guī)問題上報至國家有關部門,但至今尚無反饋。

癥痛五:

債權車泛濫——債權危機難以根治

盲目入行→低首付+減息或免息購車→經營不善→持續(xù)虧損→無法按時還款→被廠家拖車...如上所述,這就是一輛“債權車”誕生的過程,也是長期存在于中國起重機市場的頑疾。每一輛“債權車”的生成,都意味著用戶、經銷商、制造商三方損失,而債權車的處理及二次銷售還會帶來新的資源消耗。“因為和其他工程機械設備不同,吊車屬于公路設備,易主時需要到車管所進行過戶,這無形中會給很多二手車購買者帶來了麻煩。”一位吊車用戶坦言,“但很多時候我們也很無奈,工程量本來就在不斷減少,工程款又常被嚴重拖欠,所以還不上錢的問題的確不是我們單方面能杜絕的。”

誠然,債務危機并非僅僅困擾著吊裝用戶,對于制造商和經銷商來說,應收賬款問題也成為嚴重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癥痛。過激的銷售政策,則是導致應收賬款越積越多的根本原因。

癥痛六:

二手設備之亂

二手設備交易市場的存在,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用戶在資金緊張時的購車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吊裝行業(yè)的入行門檻有所降低,同時也給制造企業(yè)的新機銷售帶來一定壓力。此外,包括設備過戶、稅收、監(jiān)管失位等問題,也在使二手設備交易成為影響市場健康發(fā)展的癥結之一。“按照規(guī)定,二手車交易應該按照實際銷售價格向稅務部門繳稅。但現實中,部分經銷商或二手車販除常規(guī)收購和銷售舊吊車外,還能為交易雙方代開低價發(fā)票,以便縮減繳稅金額。”一位從業(yè)多年的吊裝用戶透露,“造成偷稅漏稅的同時,這樣缺乏審核與監(jiān)管的交易亂象,也在一定程度導致市面上二手吊車良莠不齊。我們花著高價養(yǎng)著國四標準的新車,看著人家開著國二、國三的二手車,然后以更低的臺班費把活兒搶走了,誰心理會平衡呢?”

癥痛七:

結構調整,不能再等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起重機市場依舊呈現負增長態(tài)勢,9月份以后,下行趨勢進一步加劇。受其影響,市場整體回款情況也再度惡化。深處產業(yè)分化期,為生存,調整在即。

然而,企業(yè)需要先從哪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又需要集中精力解決哪些問題?

產品結構方面,未來,大噸位、高附加值、節(jié)能減排的起重機產品才是企業(yè)的營利重心。然而,當下一些領軍企業(yè)甚至為確保市場份額仍在花大力氣產銷那些小噸位低端設備,最終導致企業(yè)盈利能力也受到影響。而大噸位產品,也是本土制造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無論中外品牌,如果能在這一領域取得絕對優(yōu)勢,市場地位則很難被撼動。有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徐工、三一、中聯(lián)三家領軍企業(yè),以合計7000多臺的銷量,創(chuàng)造銷售額119億元人民幣。而2013年全年,利勃海爾一家企業(yè)僅以1400臺左右的銷量就創(chuàng)造了超過177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業(yè)績。產品技術實力、產品結構定位為企業(yè)帶來的收益,在這組數據對比中可見一斑。

更多資訊請關注起重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connectcrack.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