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消息人士稱,中國廣東省當局已經警告排放企業(yè),如果不按規(guī)定的底價競拍政府拍賣的碳排放權配額,就不會獲得任何免費許可。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為了在2020年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碳排放降至比2005年水平低40-45%的水準,中國啟動了七個試點碳排放市場,并將在隨后幾年全面推廣該計劃。
碳排放交易在中國屬于新生事物,大多觀察人士預計政府尋找適當發(fā)展途徑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廣東省的戰(zhàn)略在碳排放市場開創(chuàng)了先河。此舉可能有助于提振碳排放許可的拍賣需求,但或許有損碳排放市場。
廣東省將在12月16日首次拍賣300萬噸碳排放許可,并在三天后啟動碳排放許可的二級交易,這將是全球第二大的碳排放交易計劃。
不過據(jù)若干獨立消息人士稱,廣東碳排放交易市場涵蓋的240家公司–包括國有電力企業(yè)大唐、華能和神華,都被打過招呼必須在這次或此后的拍賣中成功購買到許可。
對于那些沒能購買許可的公司,政府將停發(fā)免費碳排放許可,這可能對他們構成巨大的經濟打擊,因為這些公司合乎規(guī)定的排放量有97%來自免費碳排放許可。
負責主持碳交易機制的廣東省發(fā)改委沒有回應路透的提問。
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副教授Craig Hart指出,當局對市場發(fā)號施令,可能會損害碳交易機制。
“如果政府依賴這一政策來拉動一級市場需求…將有損于碳市場和相關政策目標,”他對路透表示。
該計劃和競拍底價也不利于投機客通過競拍建立多倉,來押注碳價走升。
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稱,當局這么做可能是為了確保有競拍需求。
廣東省發(fā)改委也已發(fā)布規(guī)定,要求競拍底價為每噸60元人民幣(9.88美元)。計劃參與者對此感到不滿,認為定價太高。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強迫公司通過競拍購買配額或會推高價格,并增加政府收入。明年6月之前共有2,900萬噸碳排放許可待拍賣,至少能帶來2.87億美元的收入。
把碳排放許可總量的一部分拿出來拍賣并不罕見,加拿大、歐洲和美國都采取了類似策略。
但在那些市場中,公司可以自主選擇,要么通過拍賣或二級市場來增購碳排放許可,要么減少排放來降低對許可的需求。
中國已建立的三個碳排放市場–深圳、上海和北京均尚未進行過拍賣,所有最初的碳排放許可全都免費發(fā)放給了參與企業(yè)。
Hart表示,廣東如果能以建立市場信任的方式逐步退出強制拍賣策略,就可避免對市場造成長期破壞性影響。
“這里的透明度非常關鍵。任何影響市場的政策都應該公開宣布,并要盡可能趕在民間投資進入之前出臺,”他表示。
原文轉自:http://www.tangongye.com/CarbonAsset/NewShow.aspx?id=5539